品牌价值是品牌管理要素中最为核心的部分,也是品牌区别于同类竞争品牌的重要标志。那么,酒店品牌应该怎么做呢?今日分享酒店高参专栏作家石红学的几点见解。
是的,我是一个酒店甲方品牌负责人,我以前也在乙方,做了几年媒介又做了几年品牌营销策略咨询,现在还不知道是谁家的品牌经理。
做媒介,是在执行端,将各种各样的策略对接合适合理的媒介组合,达到甲方爸爸最适合ROI效率期望,少花钱多办事,四两拔千斤,让人充满期待。
后来,经过设计行业熏陶,其中包含了平面视觉传达、室内设计和建筑空间设计各种理论观念认知冲击,转行去了企业咨询做品牌营销策略咨询。
不做品牌营销策略咨询,是因为想把视野扩展的太大,各种行业都有些蜻蜓点水,最好的品牌营销策略一定是沉浸特定行业,熟稔行业商业模式之后的完美操控,不能拍板做不做,不能将在咨询行业的快速认知学习能力变成实实在在的执行方案。
遂,到了甲方。
以下是一些思考:
一、定位混乱、包装夸大其词
这个放在第一条说,是因为在该方面沉浸时间最久,竞研数量最多,留意时间最长,信息干扰量最大,从事该行业不管时间长短,略懂行业都能说三道四指手画脚,毫无行业与岗位壁垒的事项,意即只要定下来档次形容词,就会占领市场客户头脑认知,达到品牌塑造推广的目的。
以前出现的各种形容词汇总一下,“中端”、“轻中端”、“中高端”、“经济型”、“中低端”、“奢华型”、“超奢华型”等,这些还是冰山一角,诸如在这些词汇之前堆砌的其他所谓“定位”词汇有时长达十几个字,且不说这些定位之间的具体标准混淆不清,业界都没有形成统一认识,更不用说业外人士。
搅浑市场是其使用的第一作用。
好的酒店品牌不是堆砌定语堆出来的,不管是酒店品牌还是其他行业门类的,从来没有比酒店行业堆砌词汇更多更长的了。好像堆砌的形容词不多,不足以吸引投资者的眼球。
其实,在运营者拉长词汇去堆砌的时候,投资者与购买者已经被你填塞的信息垃圾干扰了,根本无法确立对你的精确认知。
用户(投资者)很忙!
没有聚焦、精确、连续的品牌塑造定位,别谈传播!
二、酒店品牌命名超长超字限
不得不说单体酒店很焦虑,尤其在今年严峻的疫情之后,整个服务行业尤其是餐饮业旅游业以及住宿业,亟待复苏····为了争取线上平台最大最多流量,在各位店总业绩焦虑,地产系酒店营销需要的“逼迫”之下,酒店品牌线上线下名字可以无限延长。
举个栗子,说明一种现象,仅为个人意见。
“长沙芙蓉国温德姆至尊豪廷酒店”,十四个字。
“昆明七彩云南温德姆至尊豪庭大酒店”,十六个字。
还有一个长达十八个字的酒店命名。
如果不是该建筑物足够高,门头足够大且款,不知道这个酒店的招牌究竟想怎么做?还能挂起来吗?
地产物业方倒是方便满足了甲方需求,倒是对市场用户的记忆度一点也没照顾到。
如果甲方投资人对这件事达成了一个坚固的共识,最长酒店名字可以在OTA平台进行关键字引流,可以为物业增光添彩,那么事实真相很难凸显出来,也不用再费力气去争辩,甚至真相需要顺从这个现实需要,那么很难与市场消费者达成“用户共识”。
如果这个城市还有一个同样的品牌,那么用户铁定只能记住名字最短的那个。
酒店企业不用试探或消耗用户对陌生品牌的记忆耐心!
三、“中档”酒店的社交情结
如果说经济型酒店强调的是标准、是睡眠。那么“中档”酒店强调的应该是什么?
有人提出,是个性、品质,社交,是经济型酒店改善型需求。
每一个做“中档”酒店的品牌运营人几乎都绕不开“社交”情结。
仿佛只有要“社交”引流,就可以吸引顾客住宿,进而引爆品牌知名度。
“中档”酒店常见的“社交”功能区域是餐厅、公共厨房、健身房、酒吧或咖啡吧书吧。
作为从业者,就日常运营观察得到的印象,几时见过这些区域应者云集,生意欣欣向荣。
“中档”酒店的购买决策者大多为亲密关系、企业中下层管理者、中低收入者,为体面起见,他们招待客人的时候,会在酒店餐厅招待客人吗?会在面积有限、人群来来往往的酒店大堂轻松悠闲的进行“社交”?会如同在高星酒店一样,在私人社交软件上晒一下照片与定位,甚至是餐具的logo一角?从消费心理上进行总结,如若不是限于荷包,人们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展示肯定是在于超越个人消费能力的地方,活跃度更强。
选择“中档”酒店的动机与选择经济型酒店的考量也许一样,看在价格高低上,只是为了更好的睡一觉,到别的地方去办事。在进入酒店大堂Check in之后,毫不犹豫的一头扎进房间,挂上“请勿打扰”的牌子,关上门。
“中档”酒店的运营者们的“社交情结”都被毫不客气的住客思维猛泼一头冷水。
要相信,价格是区分酒店安全性与服务体验的唯一尺度。
这在快捷酒店、改善型酒店住宿品牌与高星酒店之间的区别特别显著。前两者明显不知道酒店住客选择社交地目的地。
四、酒店新零售“鸡肋”探索
酒店的新零售,大概率是酒店运营主体为丰富酒店整体的服务项目和内容,获取一定的差额利润或场地租金,对酒店经营业绩的一种补充和配套。在“通过营造特定的购物场景”下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创造出消费者“意外”的惊喜和体验满足。
现成例子是,日本MUJI品牌,由一个线下零售实体店向酒店住宿行业的成功跨界,给业内打了一针强心剂。于是各大“中档”酒店品牌不考虑品牌个体前因,趋之若鹜,七拼八凑纷纷上线模仿。实际上,成功突围出来的酒店品牌有多少家,多少酒店新零售一角成为了现实中的摆设区?在相关的人员、机制、成本费用上的浪费又积累了多少的教训?
MUJI是有多少年的高频产品用户口碑积累到酒店场景式体验的延伸,是自有品牌忠实用户的流量重复利用,同行业的宜家只要愿意,它也可以做类似MUJI的品牌IP店。酒店能不能?难!酒店低频产品购买、行业忠诚度最低的用户如何在短时间内进行消费、如何操作模仿,都还是一个待研究课题,仍旧不管不顾现实情形盲目跟风上马,“画虎不成反类犬”,尴尬了谁?
五、刷屏者,注定自嗨
我相信大家都大概有这样的一个印象,一遇到节假日,企业肯定会常规性的进行海报宣传,夹杂在花色繁多的图片与文案中间,不知所谓的“势”来自哪里,“营销”触达哪里去,就是为了做而做;大家都做了,所以我也应该做。
刷屏真的是酒店新品牌某些领导最大的追求。对于这些品牌领导者来说,他们对刷屏的效果或所谓“圈层营销”坚信不疑。
在被我通过添加,删除,拉黑,屏蔽等一系列操作后精心筛选的朋友圈,社交关于都是属于比较频繁的强度关系,比AI算法都智能,非常适合的满足了我对世界的认知,认为朋友圈里发生的就是全世界正在发生的,我的认知被局限在朋友圈。
所以问题来了,在这样的朋友圈里,仍旧被业者认为存在圈层传播,存在刷屏事件,或者说还能实现全公司同事刷屏事件,一笑。
六、品牌孵化大而全
观察到一些酒店企业孵化品牌,当下面临的典型困境:
1、老板很牛,高瞻远瞩。但自己的想法,底下人无法理解,执行跑偏;
2、都寄希望于招一个高手,理解老板的想法,并完美执行出来,但大概率这样的人找不到,或留不住;
3、都特别执着于私域流量,希望自己的想法都用私域流量实现,导致各种营销新概念在头脑里臃肿不堪,逻辑混乱;
4、老板希望底下人都呀知道“我想要XXXX”,但没人提“用户想要什么”;
5、都是有了一个想法,就立一个大项目,好像是头脑风暴,All In去做,花了很长时间,最后做了一个大而全、老板自己头脑里的东西上线,没人用……
6、要概念装饰,无法理解落实或理解其实质,比如前面的“社交”、“新零售”、“私域流量”等等。
总结
在新冠肺炎疫情之后,行业大整合大调整逐步迈向复苏之际,以上思考,祝各位酒店品牌部门负责人好运。
- 北京酒店转让
- 上海酒店转让
- 天津酒店转让
- 重庆酒店转让
- 深圳酒店转让
- 广州酒店转让
- 合肥酒店转让
- 南京酒店转让
- 苏州酒店转让
- 杭州酒店转让
- 福州酒店转让
- 厦门酒店转让
- 南昌酒店转让
- 济南酒店转让
- 太原酒店转让
- 郑州酒店转让
- 武汉酒店转让
- 长沙酒店转让
- 三亚酒店转让
- 南宁酒店转让
- 桂林酒店转让
- 昆明酒店转让
- 丽江酒店转让
- 大理酒店转让
- 贵阳酒店转让
- 成都酒店转让
- 西安酒店转让
- 兰州酒店转让
- 银川酒店转让
- 西宁酒店转让
- 拉萨酒店转让
- 沈阳酒店转让
- 长春酒店转让
- 大连酒店转让
- 东莞酒店转让
- 惠州酒店转让
- 珠海酒店转让
- 青岛酒店转让
- 海口酒店转让
- 石家庄酒店转让
- 哈尔滨酒店转让
- 呼和浩特酒店转让
- 乌鲁木齐酒店转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