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店交易网> 酒店资讯> 资讯详情
游客奔赴露营,酒店人原地等客:十一住宿市场 “冷热不均”
发布时间:2025-10-09 10:01:19

来源:原创 乐肖尧 酒店观察网 侵删


09869cce5667b3a4134376a89e7cd569_8049a4c2b94b339c6982e167edd0030980156aa7.png


旅游井喷与酒店业“冰火两重天”

 

2025年中秋国庆超长黄金周,全国出游人次再创新高,旅游市场热度空前。据交通运输部预测,假期跨区域流动量达19.4亿人次,日均2.77亿人次。


在线平台数据显示,“国庆节出游”相关搜索量同比大涨数十倍。但与汹涌人潮形成反差的是酒店业表现冷暖不均:一方面,热门景区周边“一房难求”,房价飙涨;


另一方面,不少酒店空房率高企,入住率未达预期。今年黄金周,社交媒体上出现了颇具戏剧性的场景——景区停车场里搭满帐篷露营,然而附近酒店却有大量空房无人问津。

 

这种反差并非夸张传言。在广东某知名景区经营酒店的老板感叹,今年国庆自己酒店入住率最多只有三成。


长途游客因台风天气减少,但周边自驾游游客依然众多。然而许多自驾游客根本没打算住酒店,直接睡车上或者支帐篷,将就眯一晚,能省则省。


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西北热门自驾线路上——莫高窟、茶卡盐湖等景区人山人海,但当地旅行社生意惨淡。


老板直言:“游客基本都自驾来了,不需要我们旅行社。不少人睡车上,还有的直接支帐篷住在露营地边上或者景区停车场”。旅游旺、酒店冷清的“冰火两重天”现象,正是今年黄金周酒店业的真实写照。


哪些城市客满,哪些门庭冷清

 

从各地表现看,今年黄金周酒店业呈现结构性分化。

 

火爆的目的地:小众自然风光地和新晋网红城市人气爆棚,不少住宿供不应求、价格飞涨。

 

文化和旅游部数据显示,假期前两日新疆喀纳斯、内蒙古额济纳旗胡杨林等秋景线路持续火爆,部分目的地“一房难求”,甚至专列产品提前一个月售罄。


image.png

内蒙古秋景


以内蒙古阿尔山市为例,森林秘境的秋色吸引了大批游客,酒店爆满。不仅当地一家汉庭酒店大床房国庆飙至每晚1600元以上,被戏称为“全国最贵汉庭”,且10月3日已满房、4日仅剩一间家庭房标价1800+元。


由于床位稀缺,阿尔山甚至出现康养医院客串宾馆的奇景:当地一疗养院腾出床位对外营业,4-6人间每床60元,标间300元,缓解游客无房可住的燃眉之急。


类似地,新疆喀纳斯、禾木村的不少民宿价格高达数千元且节日里处于满房状态。


川西高原的九寨沟、四姑娘山等景区,汉庭等经济型连锁酒店价格亦达到千元出头,仍被抢订一空。这些现象表明,在黄金周旺盛需求下,特色景区和小城的住宿接待能力往往捉襟见肘。

 

部分新晋网红城市也持续走热。以美食和夜生活著称的长沙假期接待游客大增,携程平台数据显示长沙黄金周首日旅游订单同比增长23%,在去哪儿平台的酒店入住热门城市中排名全国第七。


国庆期间长沙市区瞬时游客流量峰值较去年增长22.9%,酒店客房基本爆满。成都、重庆、西安等新一线城市继续稳居热门目的地前列,机票和酒店预订量高企。


华住集团预订数据显示,一线城市中北京酒店预订率居首,领先第二名深圳、上海6个百分点。北京作为文化政治中心,在假期吸引了大量外地游客进京观光。


同样亮眼的还有沿海休闲城市:大连、青岛、烟台、日照等滨海城市预订率名列前茅。


此外广西表现突出,桂林、北海、崇左、柳州等地酒店预订率节节攀升,备受游客青睐。可见风景秀丽、文化独特且性价比高的二三线目的地在今年黄金周格外吃香。


冷清的区域:与上述火热形成对比的是,一些传统旅游城市和高星酒店的表现差强人意。


一些供应过剩的目的地出现入住率不升反降的情况。云南丽江民宿业者反映,今年国庆丽江古城游客熙熙攘攘,但客栈民宿“内卷”严重,大量空房无人住。


某精品民宿节前房价从1500元直降一半多至700多元仍门可罗雀,10月4-5日入住率跌破30%,业者大呼“亏大了”。


当地人士坦言,丽江民宿经过多年爆发式增长,市场供给早已严重过剩,消费者也对同质化的民宿产生了审美疲劳。


一些缺乏鲜明亮点的中西部二线省会城市,黄金周并未迎来客流高峰。媒体报道指出,2025年国庆期间郑州、合肥、深圳等地酒店价格涨幅不大,市场表现平稳。


以河南郑州为例,作为交通枢纽的过境地,更多游客选择途径而非停留,当地酒店旺季涨价乏力。


再如近年来旅游吸引力不足的内蒙古鄂尔多斯,曾在城市建设高峰期兴建了大量星级酒店,却因客源不足长期闲置,黄金周亦难改“空城”局面。类似城市的酒店空置率偏高,反映出供需错配的问题。


此外,自然灾害和天气因素也让部分地区黄金周“遇冷”。广东受台风“麦德姆”影响,假期连日阴雨,不少游客临时取消行程。


在珠三角某景区附近,高峰期房源一度看似紧张,酒店业者趁势把2-5日房价定得很高,但最终大量订单因天气取消,只能频繁降价揽客。


短途游客虽不少,却多为当日往返或露营过夜,酒店入住率始终徘徊在三成左右。


“高开低走”的行情令不少酒店老板大失所望:旺季客流看上去热闹,实际上并未转化为等比例的住宿需求,反而出现生意亏本的情况。


总体而言,今年国庆黄金周“强者更强,弱者更弱”的态势明显:特色鲜明、体验独特的目的地游客爆满、住宿告急;而同质化严重或缺乏吸引力的地区,酒店空房率攀升。


自驾游拥堵318

 

出行方式与消费观念的转变

 

黄金周酒店业冷热不均的背后,折射出居民出行方式和消费观念的深刻变化。


首先,自驾游兴起,传统跟团出行式微。今年假期公路自驾占出行比例超九成,“铁路+租车”“自驾+露营”等成为潮流。

 

大量游客选择自行驾车深入西北、西南腹地,既提高了出行灵活度,也降低了对旅行社和集中住宿的依赖。

 

自驾游客往往行程自主,夜晚可以选择露营、车宿或投亲靠友,而非必须下榻酒店。这直接导致旅行社团队单急剧减少,酒店特别是中途城市的住宿需求被削弱。


例如在西北青甘大环线,自驾游客络绎不绝,但沿线许多县城的宾馆空置率上升,不少游客更倾向于住房车营地或景区停车场过夜,以追求新鲜感和节省开支。


其次,大众更趋理性消费,“能不花就不花”的节俭心态盛行。


疫情后收入预期不稳,再加上网络信息透明化,消费者对黄金周酒店坐地起价愈发敏感抵触。


许多游客在社交媒体上抱怨高房价,甚至戏称“可能旅游的都开始打地铺了吧”,以调侃酒店生意清淡。


事实也是如此:不少游客精打细算,情愿受点苦也不愿为一夜高房价埋单。这体现在:(1) 价格敏感度提升:有OTA平台数据显示,今年黄金周国内酒店均价同比下降约4.5%;


机票价格也比去年同期回落20%以上。旺盛出游需求并未推高价格,反而让商家“不敢涨”甚至以降价促销争取客流。


许多高端酒店破天荒在节前宣布“国庆不加价”,部分还推出折扣套餐。例如北京华贸丽思卡尔顿、瑞吉等五星酒店均在9月中旬表态假期不涨价,以免吓跑顾客。

 

(2) 性价比至上:游客更青睐高性价比的旅行方式。今年流行的“空手旅行”(不带行李,到目的地临时购买生活用品)和“特产盲盒”等,都是为了减负增趣、节省成本。


再看旅游消费数据,许多“小城游”人均花费仅五六百元,如甘肃天水游客人均消费约581元。


这表明游客愿意消费,但不愿被“不合理”的高价套路。从去年淄博烧烤走红时政府倡导“不涨价、讲诚信”开始,各地游客对乱涨价的酒店民宿就多了戒心。

 

当“违约取消低价订单、逢节必涨三倍”这类新闻一再曝出时,消费者更倾向用脚投票,转而选择更实惠的住宿或干脆露营过夜。


这种理性也在引导市场走向良性竞争——商家不再随意攫取暴利,回归提供与价格相符的服务。


第三,目的地选择多元化,小众景点和下沉市场受青睐。


今年黄金周,很多游客主动避开传统热点景区的人山人海,转而探索“三四线城市”和县域的独特风光。


美团发布的《“十一”小众目的地指南》显示,热度最高的TOP5小众旅行地是云南昭通、广西防城港、云南红河、宁夏吴忠、内蒙古锡林郭勒——这些过去并非旅游大省的城市,因自然人文禀赋逐渐被发现。


马蜂窝平台“十一去哪人少”相关搜索热度环比大涨200%,县级“小城”成为“反向出行”首选。


内蒙古阿尔山的热度涨幅高达340%,腾冲、敦煌、婺源、延吉、香格里拉等紧随其后。这些目的地凭借独特景观和高性价比,吸引大批年轻游客“躲开喧嚣、寻求新奇”。


下沉市场的火爆,直接带动了当地住宿需求井喷。例如今年“五一”假期,县域高星酒店预订量同比翻倍增长;


今年暑期,保山、大理、大同等四线城市的高星酒店间夜量增速远超一线城市。而相形之下,一些省会城市由于缺乏新意,反倒被年轻游客所“放弃”。


这种旅游分流趋势使得酒店业传统的区域布局收益发生改变:热门小城的民宿客栈供不应求,而大城市的高端酒店却可能门可罗雀。


第四,供给急剧扩张,行业进入“僧多粥少”时代。过去两年里,大量资本涌入国内酒店和民宿领域。


仅2023年国内新注册旅游住宿相关企业就达37.13万家,同比大增43.8%,甚至比2019年还高出近18%。


连锁酒店更是在下沉市场跑马圈地:2024年全国连锁酒店数量已达9.33万家、客房707万间;2025年上半年又新增酒店2.3万家、约100万间客房。


截至今年9月,全国在业酒店相关企业已达241.6万家。这种供给激增直接导致竞争白热化:不同档次、不同品牌酒店为争夺有限客源大打“价格战”。


业内数据显示,不少以往旺季轻松满房的热门酒店今年纷纷投入“不加价”“打折促销”的行列;


中小酒店更是在OTA平台上频繁调整售价,试图“以价换量”。然而价格内卷的结果,往往是酒店平均房价(ADR)下滑,盈利空间被严重挤压。


在此背景下,不少酒店不得不在**保入住率(OCC)还是保房价(ADR)**之间痛苦抉择。


今年暑期行业遇冷、黄金周预期不明,不少投资人提前焦虑降价,正是供过于求压力下的无奈写照。


综上,黄金周酒店业冷热不均并非偶然,而是游客出行模式转变、消费取向升级以及行业自身结构性矛盾共同作用的结果。


“人还在,钱没了”——旅游人次创纪录但花钱更理性,酒店客房大量增加却未能分享同等增量的红利。


OTA数据透视:同比与历史对比

 

在线旅游平台的数据进一步印证了上述趋势。携程近期发布的2025年国庆旅游趋势预测显示,今年黄金周文旅消费势能强劲,节前一个月境内酒店搜索热度环比激增400%,机票搜索量同步攀升。


出游意愿空前高涨,尤其18-29岁的年轻人成为出游主力,美团机票预订热度最高的城市是上海、成都、北京。但另一方面,多家OTA也注意到住宿价格的异常走势——整体房价同比持平或下降。

 

飞猪平台数据显示,今年国庆国内酒店平均预订价格较去年同期下降约4.5%。

 

去哪儿网的监测也称,不少热门线路高铁票售罄,但机票价格同比回落两成以上。这种“量涨价跌”的背离,在过往黄金周并不多见,说明市场更加理性成熟。


各大OTA公布的城市排名也反映了区域冷热:假期后半程(4-6日),去哪儿平台酒店订单量最高的十个城市依次为北京、上海、重庆、成都、南京、杭州、天津、西安、长沙、青岛——一线及新一线城市依旧占主导。


但我们注意到榜单上不见广州、深圳的身影,取而代之的是长沙、青岛等近年强势崛起的网红城市。


这与华住集团统计的一线城市预订格局相吻合:北京居首,广州垫底,新一线中成都、长沙等增势明显。


同时,OTA数据也体现了县域游的火爆:美团和携程数据显示,今年国庆县域旅游订单同比增长超40%,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的年轻人踊跃“奔向县城”,搜索量翻倍的小众目的地多为四五线地区。


例如凤凰古城、丽江古城等县级景区的酒店和民宿订单量,在部分平台排名进入全国前十。


与去年同期相比,今年黄金周酒店业出现了结构性变化。2024年国庆假期曾呈现“强者恒强”的态势,热门旅游城市酒店入住率和房价双双大涨,非热门地区则较为冷清。

 

而2025年在出游规模继续扩大的同时,不同区域间的分化更加明显,价格体系也有所松动。

 

再往前对比疫情前,2019年国庆国内游客7.8亿人次,2023年这一数字增长到7.65亿(恢复至2019年的110%)。可见旅游总量已全面超过疫情前水平。

 

但对于酒店业者而言,如今的盈利难度却高于2019年:当年黄金周很多酒店可以“趁势涨价、不愁客源”,而现在如果定价稍高反而可能门可罗雀。


换句话说,消费者的预期和选择已发生深刻调整。他们不再一味追捧“网红民宿”或高星酒店,转而根据自身预算和偏好更精细地匹配住宿。

 

这也解释了为何今年不少五星酒店选择薄利多销、不涨价揽客,而经济型连锁却因地制宜在热门小城大胆提价。


例如锦江集团旗下的麗枫酒店在延吉国庆期间标间涨至900元以上,华住旗下汉庭在阿尔山卖出1800元的高价——这些都是市场逻辑驱动的结果。


停车场露营热背后的行业挑战

 

当停车场变露营地、高铁站现打地铺,一系列社会现象向传统住宿业敲响了警钟。


黄金周的非常态,正在成为行业新常态的一面镜子,促使酒店业者反思自身定位和供给方式。


挑战一:留不住“逃跑”的客人。 露营风潮与其说是一种潮流,不如说是消费者用脚投票的抗议——当酒店价格或体验无法令人满意时,他们宁可选择帐篷、房车甚至车站长椅将就过夜。


近两年兴起的“露营热”原本是一种休闲方式,但今年黄金周在部分景区却演变为无奈之举:游客不是住不起酒店,就是订不到房,只能在停车场安营扎寨。


高铁站里连夜候车的旅客,则多是为了赶凌晨车次或因目的地无住宿可留,只好在候车大厅打地铺。


这种景象固然有旺季极端因素,但对酒店业而言,却意味着流失了本可争取的客源。


设想如果附近有价格亲民、供应充足的住宿(哪怕是简易青旅或24小时胶囊旅馆),又有多少人愿意睡在车上或冰冷的地板上?


因此,酒店行业需要反思:如何在新环境下留住这些“逃跑”的消费者。答案或许在于更灵活的供给——提供多档次、多样化的住宿产品,以及更贴近需求的定价和服务。


挑战二:供给侧需要“重新定义”。 面对露营热和散客化趋势,传统酒店的经营模式也需调整。


一方面,在热门景区和小众目的地,单纯依赖现有酒店难以满足激增的高峰客流,需要开发新型住宿形态。


这包括鼓励合法合规的露营地、房车营地建设,发展帐篷酒店、预制舱房等轻资产住宿,以应对高峰期突然涌入的大批客人。


阿尔山用康养院改造酒店的案例说明,非常规空间也可在旺季临时补位。


酒店集团不妨考虑与当地政府合作,探索“酒店+露营”模式,既提供标准客房,也提供露营位租赁、移动卫浴服务等,让自驾露营族也成为可服务的客户群。


另一方面,在城市商旅酒店过剩地区,则需要差异化转型。一些高端酒店已开始将自己打造成目的地本身,例如设置旅拍基地、露营主题活动、文创市集等,把酒店变成具有吸引力的体验场景。


中端连锁如亚朵、君亭等则通过植入文化IP、社区运营来增强年轻客人的黏性,以免被价格战拖垮。


据报道,亚朵酒店今年“十一”假期平均RevPAR达到370元,同比增长3.9%,在激烈竞争中仍保持了小幅增长。

 

这在一定程度上归功于其粉丝经济和场景创新,使部分客人“冲着亚朵去旅行”。


挑战三:重塑消费者信任。 近年频发的坐地涨价、强制取消订单事件,对行业口碑造成不良影响。


黄金周期间社交平台话题“#十一订单被强制取消房费涨3倍#”引发广泛讨论。这些案例加剧了消费者的不安全感,进而推动他们寻求替代方案(如朋友圈借宿、露营等)。


因此酒店企业亟需重建信任,通过诚信经营挽回消费者。正面例子是淄博模式:当地政府和酒店业者联合承诺不涨价,提供贴心服务,赢得游客口碑。


华住集团等大型连锁也在假期推出“服务品质保障行动”,利用数字化系统实时监测停车场、大堂、餐厅等关键环节拥堵,提升应急响应效率。


这些举措不仅是短期服务优化,更是向消费者释放“安心住”的积极信号。只有当住客相信自己不会被随意宰客,才愿意回流酒店体系。


总之,2025年十一黄金周折射出的冷热不均,既是危机也是转机。一方面,传统酒店业受到露营经济、出行结构变化的冲击,不得不直面降价揽客、收益下滑的挑战;


但另一方面,庞大的出游人潮仍在,需求没有消失,只是在催促行业升级。未来酒店业需要在供给侧做“加法”和“减法”:


加法是在新兴目的地和新兴业态上布局,满足多元化住宿需求;减法是摒弃旧有的暴利思维和僵化模式,以更合理的定价和更有特色的服务赢回消费者。


所以说,这个黄金周让酒店人“心有余悸”,却也提供了一次洞察市场的新契机。


冰与火并存的市场下,唯有拥抱变化、重新定义供给方式,传统住宿业才能在下一个黄金周到来时,不再空守着满屋空房兴叹。


酒店业的“热”时代仍在,只是游戏规则已然改变。未来,谁能读懂新一代游客的需求,谁就能在新的赛道上赢得先机。


酒店人当练好内功,迎接消费格局重塑后的新征程。


文章仅是作者个人观点,不应作为投资依据。读者应详细了解所有相关投资风险,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部分文章是网络作者投稿发布,版权归投稿作者所有。作者应对文章及图片的真实性及版权负责。一旦因此引发版权纠纷,权利人提出异议,指点网将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删除相应内容。侵权责任由投稿者自行承担,如由此造成指点网损失,投稿者应承担赔偿责任。如对本文有任何异议,请联系我们135-3041-8755。



    有间医疗
    有间写字楼
    有间工厂
    有间土地
    有间商铺
    酒店交易网
免责声明:
本网站信息由网站用户提供,其内容和图片的真实性、合法性、版权由信息提供者负责,最终以政府部门登记备案的信息为准。本网站信息凡涉及面积单位均为建筑面积,本网站不声明或保证内容之正确性和可靠性,租赁或购买该物业时,请谨慎核查。
郑重提示:
请您在签订合同之前,切勿支付任何形式的费用,以免上当受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