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合纵酒店顾问 侵删
在酒店投资周期中,品牌方的撤出通常被视为突发事件,但它更深层地反映出项目在市场适配、合作机制、运营绩效或业主战略方向上的不匹配。品牌方的离场并不只是品牌资源的流失,更意味着资产运营逻辑面临重构,项目需要重新确立“如何定位、谁来运营、为谁服务”的根本问题。
从全球市场来看,品牌方退出并非罕见现象。无论是因经营不善、合作纠纷,还是品牌战略调整,其背后共同点是:原有定位与商业预期未能持续兑现。在这种情况下,如何通过“资产重塑”实现“二次招商”,成为摆在投资人和顾问面前的重要课题。
品牌方撤出的出现也意味着酒店资产所面临的挑战已经不仅是运营层面的,而是一次涉及战略、结构、合作机制与市场再定位的系统性问题。尤其是在高杠杆、高期望回报率的投资背景下,品牌方的撤出往往会对资产估值、现金流预测与再融资能力造成冲击。
因此,我们需要重新认识品牌退出这一现象,并将其从孤立事件转化为系统课题加以处理。
01
为何“二次招商”要比“
初次引入品牌”更复杂?
许多业主在面临品牌撤出后,期望“迅速引入新品牌替代旧品牌”,以避免资产空置和收益中断。但事实上,“二次招商”远比“初次招商”更为复杂,原因包括:
硬件条件已定型,品牌选择受限 原品牌退出前,项目已按照其技术标准设计和装修,部分结构可能难以满足其他品牌要求。若需重新调整空间布局、设施功能及装修风格,不仅成本高昂,工期也难以预测。
资产市场认知已形成,“二手定位”难扭转 市场对该项目已有认知标签,新品牌若与原品牌定位不一致,将面临营销与认知重塑挑战。例如,曾为高端商务型酒店的项目若引入生活方式品牌,可能需重新建立客户基础与渠道资源。
合作模式已有历史记录,品牌方更为谨慎 一旦项目有“品牌撤出”历史,新的品牌方在商务谈判中会设置更多保障机制,如业主配合条款、履约保证金、绩效容错条款等,甚至要求更高的运营控制权或费用回报条件。
业主自身运营能力与团队稳定性存疑 若原品牌撤出与业主干预运营、资金拖欠、管理配合差等因素有关,也会成为“二次招商”的隐性障碍。品牌方对项目的信任基础弱化,需要用更完整的合作机制与治理结构进行弥补。
投资回报模型需重建 由于项目已进入成熟阶段,新品牌的进入难以享有“从零开始”的设计、筹备空间,必须在已有框架下寻求优化方案。这对其未来经营效率及盈利能力提出更高要求,也迫使投资人对回报周期与现金流模型进行重构。
因此,“品牌撤出”并非“换个牌子”那么简单,而是一次系统性的资产战略重塑过程。其挑战不仅在于品牌选择,更在于重新构建整个项目的运营生态与价值体系。
02
“资产重塑”三部曲:
定位、结构、节奏
要实现有效的“二次招商”,需从战略层面展开系统性的资产重塑。具体而言,主要包括三大核心任务:
2.1 定位重构:找到市场重新接受的价值主张
• 市场需求再调研:项目原定位是否偏离市场实际需求?原有目标客户群是否发生变化?是否原定位过高、过窄或与周边市场错配?
• 差异化再思考:在既有竞争格局中,项目应如何找到新的切入点?例如,从传统商务型转向健康康养、亲子度假、城市微度假等细分市场是否更具潜力?
• 消费结构重识别:当前主力消费群体的行为模式、预算范围、偏好要素与过往有何变化?新定位如何更好地与之匹配?
2.2 结构调整:空间与动线为运营效率“松绑”
• 功能模块重配置:是否可拆分出独立营收单元,如将餐厅外包、会议空间开放租赁、增加联合办公或共享会议室等?
• 动线与后勤再优化:原设计是否存在运营瓶颈?新品牌需求是否有冲突?例如部分高端品牌需设置独立贵宾通道,或后台面积需求大于原规划。
• 投资成本再测算:对新增改造预算进行ROI测评,判断改造是否必要、改造后是否能带来足够溢价,确保不过度投入。
2.3 招商品牌节奏管控:先谈战略合作,再谈商务条件
• 筛选愿意接受“非标准资产”的品牌,如灵活型、轻资产运营方,或在扩张早期愿意“定制接盘”的品牌。
• 适当释放部分营运权或投资收益,以换取品牌资源重新输入。必要时可通过引入合作运营方、品牌特许人、运营顾问等多元化主体形成“新联合体”。
• 合理安排签约、改造、试营业等时间节点,避免“空窗期”无限延长。必要时可设计过渡期品牌策略或临时营运方案。
03
重塑成功的关键路径:
从“修补”思维转向“再生”逻辑
要实现品牌撤出后的成功转型,关键在于摆脱“修补原来错误”的思维,转向“重新定义资产价值与市场角色”的再生逻辑。这意味着:
从“补品牌”到“重构产品” 不应仅视品牌为运营方,而应重新规划产品内容与结构,使之成为新品牌愿意承接的空间载体。包括但不限于:客房功能调整、配套设施再布局、公共空间再定义、数字化改造等。
从“控风险”到“讲新故事” 尽快淡化“品牌撤出”带来的负面印象,以新产品结构与品牌形象讲述“第二次机会”的故事。强调项目的“重新出发”而非“历史包袱”,有助于市场重新建立信任感。
从“委托运营”到“协同共赢” 在新合作中,引入更具透明度的收益机制与风险分摊逻辑,以建立品牌方的长期信心。加强合同治理能力、提升信息透明度、明确各方权责边界,是新的合作机制中不可或缺的要素。
从“单点招商”到“资产运营生态重构” 要跳出“一个项目一个品牌”的传统思维,转向以资产组合、区域协同、资源整合为导向的中长期平台化运营。尤其在大中型综合体或业态复合项目中,“招商”不应只是“谈品牌”,而是“重构生态”。
04
“二次招商”的参考路径与逻辑分析
4.1 品牌方撤出后的四种常见原因
品牌退出通常并非偶发事件,而是多个因素交织下的结果,常见原因包括:
战略调整型:品牌总部进行区域收缩、战略转型或品牌整合,导致退出部分市场;
合作纠纷型:与业主在管理权分配、费用控制、收益分成等方面存在矛盾;
绩效未达型:经营绩效长期未达预期,如RevPAR、毛利、客户满意度等指标下滑;
外部事件型:政策调整、重大疫情或不可抗力因素对运营产生实质性影响。
4.2 二次招商前的五大资产体检维度
在重新招商前,建议围绕以下五个方面对资产进行系统性体检:
位置与市场:评估项目在当前市场中的吸引力、交通可达性和竞争力;
资产与结构:硬件设施是否老化?空间布局是否能适配不同品牌的运营需求?
合作历史:是否有品牌撤出、纠纷等负面记录?是否影响行业口碑?
投资与回报:现有资产的投入产出比是否合理?是否具备进一步改造的性价比?
团队与治理:运营团队是否稳定?是否具备接入新品牌所需的专业能力?
4.3 二次招商的六步操作路径
成功的资产重塑与品牌再招商,通常应按照以下步骤推进:
1)市场调研:重新分析目标市场、客户结构与竞品格局;
2)定位重构:基于调研结果,调整目标客群、价格策略与服务重心;
3)功能调整:对空间布局、动线、功能区进行必要的结构性优化;
4)品牌筛选:优先考虑对非标准项目接受度较高、具备灵活运营能力的品牌;
5)商务洽谈:结合实际条件与风险偏好,与品牌方协商合作方式与条款;
6)签约实施:达成合作后,推动品牌导入、改造启动及试营业筹备。
4.4 品牌更替下的三种关键策略选择
在品牌更换过程中,常见的策略取舍包括:
1)替换方式:
• 直接替换:迅速撤出原品牌并导入新品牌,节省时间但挑战大;
• 过渡运营:由业主或第三方短期托管,留出品牌重新定位与谈判周期。
2)改造范围:
• 全面翻新:重构硬件与空间逻辑,打造新形象,投入高、适用于高端定位;
• 局部调整:保留部分设施,仅对关键区域进行升级,成本可控、见效快。
3)运营团队处理:
• 原团队留任:保留原有运营骨干,利于过渡;
• 重新组建:配合品牌方要求,引入新管理层,重塑服务与文化。
05
品牌更替不是失败,而是重启
在当下快速变化的市场中,品牌更替将成为一种常态化现象。对于投资者而言,关键不在于“是否换牌”,而在于“是否有能力通过换牌实现资产价值再创造”。
每一次品牌退出,都是一次系统反思的机会。若能以长期主义视角进行资产重塑与逻辑重构,不但能够挽回失地,更可能借势打造一个更加契合未来市场的全新酒店产品。
文章仅是作者个人观点,不应作为投资依据。读者应详细了解所有相关投资风险,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部分文章是网络作者投稿发布,版权归投稿作者所有。作者应对文章及图片的真实性及版权负责。一旦因此引发版权纠纷,权利人提出异议,指点网将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删除相应内容。侵权责任由投稿者自行承担,如由此造成指点网损失,投稿者应承担赔偿责任。如对本文有任何异议,请联系我们135-3041-8755。
- 北京酒店转让
- 上海酒店转让
- 天津酒店转让
- 重庆酒店转让
- 深圳酒店转让
- 广州酒店转让
- 合肥酒店转让
- 南京酒店转让
- 苏州酒店转让
- 杭州酒店转让
- 福州酒店转让
- 厦门酒店转让
- 南昌酒店转让
- 济南酒店转让
- 太原酒店转让
- 郑州酒店转让
- 武汉酒店转让
- 长沙酒店转让
- 三亚酒店转让
- 南宁酒店转让
- 桂林酒店转让
- 昆明酒店转让
- 丽江酒店转让
- 大理酒店转让
- 贵阳酒店转让
- 成都酒店转让
- 西安酒店转让
- 兰州酒店转让
- 银川酒店转让
- 西宁酒店转让
- 拉萨酒店转让
- 沈阳酒店转让
- 长春酒店转让
- 大连酒店转让
- 东莞酒店转让
- 惠州酒店转让
- 珠海酒店转让
- 青岛酒店转让
- 海口酒店转让
- 石家庄酒店转让
- 哈尔滨酒店转让
- 呼和浩特酒店转让
- 乌鲁木齐酒店转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