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店交易网> 酒店资讯> 资讯详情
高端酒店 “下凡” 记:中国奢华住宿的尊严博弈与生存焦虑
发布时间:2025-07-08 09:39:27

来源:酒店观察网 ,作者董布懂 侵删


 61a3371839ba0c8fcef231fe8ba31d28_9061e4288b3ff74c05e3b59922fe0706f361e1fb.png


图:郑州一家五星级酒店在门口支起摊位,以平价卤味和小吃招徕过路顾客。“没想到五星级酒店也开始摆摊”,引发了大众对高端酒店业现状的热议。

 

行业背景:高星酒店“内卷”下的发展困境

 

经济下行和消费收缩的大背景下,中国高星级酒店业正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近年来高端酒店供给快速增长,但需求增长乏力,行业呈现明显的供给过剩和“内卷”态势。

 

据中国旅游饭店业协会发布的数据,2024年我国关店比例最高的不再是经济型酒店,而是中端及高端酒店;全年共有超过1000家中档及以上档次酒店停业,涉及客房约10万间。关闭酒店中68%为中档酒店,加上高端酒店合计达95%,许多曾风光一时的老牌星级酒店在激烈竞争中被迫退出市场。

 

与此同时,新开业酒店仍在增加——2024年上半年全国新增酒店2.3万家,使全国在营酒店总数超过36万家。供给激增与需求走弱叠加,行业竞争演变为红海厮杀,价格战频繁,“内卷”趋势日益加剧。


高星酒店市场长期存在的结构性矛盾在近两年更加凸显。其一,商务差旅需求下滑。疫情后的复苏并未带来高端酒店想象中的繁荣,反而因为全球经济低迷、企业削减成本,商务旅客和会议会展的需求持续减少。

 

今年大量外企和国内大厂缩减差旅预算,超六成企业选择砍掉一部分出差开支,科技、金融等行业过去三年差旅预算平均砍掉15%–20%,有的甚至砍掉三成以上。

据麦肯锡最新数据,中国企业商务出行和会议的支出连年下降,许多五星酒店赖以生存的商旅会议市场大不如前。其二,居民消费趋于谨慎。疫情反复和经济预期转弱导致大众消费心态保守。

 

 image.png

图表:2021–2025年五星级酒店总营收变化图

 

调查显示,2024年餐饮消费支出增加的消费者占比仅为31.3%,相比2023年大幅下降(此前为50.0%),而消费支出减少的比例上升了近5个百分点。高端餐饮不再是大众优先选择,反而是刚需强、频次高的平价小吃快餐在逆势增长—

 

2024年小吃快餐市场规模逆势突破1万亿元,同比增长7.5%,呈现出消费降级下“低价为王”的趋势。

 

其三,高端酒店自身定位受冲击。在消费分层时代,一边是国际高奢酒店在中国市场的营收下滑(万豪、希尔顿等品牌在华RevPAR同比下降2%–5%),另一边是本土中端连锁的崛起和下沉。


高端酒店为抢客源纷纷下调价格或推出子品牌下探市场,而经济型酒店也向上升级蚕食份额,市场出现“高端酒店下沉、平价酒店升级”的混战格局。

 

强敌环伺下,不少高星酒店陷入“高投入、低产出”的恶性循环:整体每间可用客房收入(RevPAR)同比下滑约3%–5%,平均房价(ADR)下降1%–3%,以价换量变成常态。即便行业龙头锦江、华住等2024年营收略有增长,净利润却同比下滑达10%–25%,中小酒店更是举步维艰。


市场的残酷使高星级酒店业绩承压,不少曾经的城市地标酒店出现“跌落”迹象:出售、换牌、降级频繁出现。《高奢酒店也做不下去了?》一文指出,北京已有索菲特、励骏等老牌五星酒店挂牌出售却乏人问津,2024年上半年国内高端酒店资产拍卖342个项目中流拍率高达85%。


更令人警醒的是,高端全服务酒店的盈利能力在下降。有行业专家直言,目前五星级酒店的平均RevPAR竟低于国内中高端连锁亚朵酒店的水平。高星酒店昔日的辉煌光环正在褪色,当“五星”不再意味着高利润,高端酒店业正步入存量市场的残酷淘汰赛。

 

经营现状:营收结构失衡与政策冲击


面对行业低迷,五星级酒店的经营现状可谓“冰火两重天”。一方面,传统主营业务增收乏力甚至下滑。根据权威报告披露的数据,2025年第一季度锦江酒店集团营收29.42亿元,同比下滑8.25%;归母净利润仅3600万元,大跌81.03%。


另一家老牌高星酒店集团金陵饭店同期营收4.47亿元,同比下滑20.48%,净利润仅645万元,下降18.26%。可出租客房收入和入住率也呈下降趋势:2024年国内酒店整体平均RevPAR约118元,同比下降9.7%,平均入住率58.8%,比上一年降低2.5个百分点。


image.png

图表:五星级酒店餐饮盈利结构图

 

北京作为高端酒店最集中的城市之一,2024年五星级酒店共接待宾客453万人次,居然同比下降4.1%。到了2024年第三季度,全国五星酒店平均房价降至599.7元,同比降幅4.78%,平均出租率仅60.7%。


这些官方数据表明,高星酒店近年来营收增长停滞甚至倒退,经营压力在疫情后并未减轻,反而因消费降级而加剧。


另一方面,五星酒店营收结构中的“半壁江山”——餐饮宴会业务遭遇重创。传统上,高星级酒店的收入不仅依赖客房销售,还有相当比例来自餐饮板块,尤其是商务宴请、婚庆酒席、公务接待等高端宴会消费。


酒水销售更是酒店餐饮的重要利润来源。然而从2013年中央出台八项规定倡导节俭起,高端餐饮消费开始走下坡路。近两年这一趋势演变为“断崖式”下跌:


2025年5月起,中共中央出台史上最严的新禁酒令,明确规定公务接待用餐一律不得提供酒类。多地政府迅速跟进严控公务宴请,“禁酒令”如同最后一根稻草,令高星酒店原本就不景气的宴会生意雪上加霜。

 

权威媒体的报道指出,以往五星级酒店动辄有40%以上的营业收入来自公款宴请,如今这部分收入几乎归零。北京海淀区一位高端餐饮业者透露,“禁酒令”实施头两周,他所在餐厅的包间预订量暴跌了八成。


深圳南山区一家粤菜酒楼经理也无奈表示,即便官方后来强调“禁违规吃喝,不是禁正常餐饮”,高端包厢生意仍较之前减少三成以上——“比如今晚10个包间只订出2个,包间人均消费也从原来的300元腰斩到不到150元”。


五粮液、茅台这样的高档酒曾是五星酒店宴会上的常客,如今公务饭局连啤酒都不点了。婚宴市场的萎缩同样让酒店经营雪上加霜:2024年全国结婚登记量仅610.6万对,同比锐减20.5%。

 

结婚人数连年下滑导致婚宴场次大减,曾是许多高星级酒店餐饮支柱的婚庆业务大幅缩水。可以说,“禁酒令”以及公务消费和婚庆消费的全面收缩,击中了五星酒店营收结构中最脆弱的一环。


餐饮业务不振,使不少五星酒店的餐饮部门陷入盈利困局。有业内人士坦言,许多高星酒店的中餐厅、西餐厅平日里门可罗雀,即便引入米其林厨师、装修富丽堂皇,也难以吸引足够的日常顾客,常年处于亏损或微利状态。


image.png

图表:2023–2025年高星级酒店餐饮营收走势图


一组数据显示,2023年度全国星级饭店人均实现利润仅0.46万元,而2019年这一数字还有0.52万元,单位盈利能力下降明显。


上海市统计局的数据也印证了这一点:2025年一季度上海限额以上住宿和餐饮业营收同比下降4.3%,全行业亏损额达8.74亿元;同期北京的限额以上住宿业营收同比下滑7.3%,亏损额高达9.7亿元。


这意味着不少高星酒店集团顶着光鲜的营收数字,实则出现了“增收不增利”甚至亏损的情况。高昂的人力和运营成本、逐年攀升的能耗和租金,再加上餐饮消费疲软,使得五星酒店传统盈利模式难以为继。

 

摆摊的深层原因:高端酒店为何放下身段?

 

当高星级酒店陷入经营困境时,一个出人意料的现象出现了——五星酒店走出“象牙塔”,开始在街头摆摊卖盒饭和小吃。


2023年以来,从一线城市到三四线城市,多地的五星级酒店纷纷加入“摆地摊”的行列,仿佛一夜之间豪华酒店经理们集体化身路边小贩。这背后的深层原因,是酒店业主动求变,还是被迫求生?究竟是营销作秀,还是无奈之举?


首先,这股“五星摆摊”潮的直接导火索,正是传统客源的大幅流失。如上所述,商务会议和高端宴请这两条高星酒店曾引以为傲的营收支柱同时动摇。


酒店行业资深人士总结道:“过去高星酒店靠两条腿走路:商务会奖和高端宴席。如今这两条腿都在变得不稳”。公务接待没了、外企不开会了、大公司削差旅了,曾经趋之若鹜的高端客源纷纷退场,酒店宽敞的大堂和宴会厅反而空空荡荡。


面对突如其来的客流断崖,很多酒店别无选择,只能放下身段“弯腰”向大众寻求生路。正如一位酒店老板所言:“五星酒店不弯腰,就只能空着大厅等客人”。

 

与其坐以待毙,不如俯下身去抓普通消费者的胃口,“摊子和扫码枪是酒店对现实的回应”。因此,高星酒店摆摊更多是出于被动求生的现实考量——先顾住饭碗、活下去,再谈高端形象。有人一语道破:“星级酒店‘摆摊’这一步不是情怀,而是先把饭碗保住”。


其次,不可否认,一些酒店把摆摊当作自救式营销的手段,希望借此博取关注、开拓客源。在社交媒体时代,“五星酒店大厨路边卖包子”天然具备话题性,能够迅速吸引眼球,给酒店带来讨论度和人气。


例如今年“五一”假期,浙江绍兴的老牌酒店咸亨酒店把臭豆腐和酥鱼搬到路边试卖,结果刚一出摊就被游客围个水泄不通,新闻在网上热传。不少酒店尝到流量的甜头,从周末试水改为天天出摊,甚至形成跟风之势。

 

有评论调侃:“如果连丽思卡尔顿都能摆摊,别的酒店还好意思端着吗?”这句话在业内不胫而走,反而成为很多五星酒店抢先行动的理由——与其被对手捷足先登赚走名声和客流,不如自己也赶紧下场。


于是,一二线城市先试水,三四线城市紧跟进,如今走在一些城市街头,不经意就会遇到酒店摆的摊子,“塑料盒、小推车、扫码枪一应俱全”,俨然成为全国星级酒店心照不宣的新习惯。

 

再次,从深层次看,五星酒店摆摊既有主动创新的成分,也是对消费趋势变化的回应。传统酒店餐饮模式正在被颠覆:外卖、生鲜电商、网红餐厅等新业态分流了大量客户,高端酒店的餐饮被嫌弃“高高在上”,与寻常百姓日常需求脱节。


于是,一些酒店管理者选择跳出固有思维,去“街头”寻找增量市场。酒店餐饮正在出现“正餐快餐化”“餐饮零售化”的转型苗头。


比如天津丽思卡尔顿酒店大胆推出了平价汉堡移动餐车,把昂贵的正餐菜品做成快餐出售,售价仅几十元,结果成为网红产品;上海静安瑞吉酒店也曾让厨师开餐车进办公楼和小区卖英式松饼和咖啡,每份不到20元,主动把餐饮服务送到消费者身边。


这种“降维创新”一方面迎合了追求性价比的新生代消费者,另一方面也为酒店打开了线上线下全场景销售的新思路——堂食、外摆、外卖、团购多管齐下,打破酒店餐饮只能在店内四壁之间赚钱的局限。


不少酒店高管开始研究如何把大菜小做、将精品菜品商品化包装,通过短视频和电商带货。河南有五星酒店尝试在抖音上售卖招牌菜“虎皮肘子”,推出线上下单、酒店门口扫码提货的模式,结果单品在线卖出2万多份。


这表明,酒店摆摊背后是一场业态革新的试验:高端酒店希望以更接地气的方式触达大众,用“平价+便利”的新产品重新撬动市场需求。从这个角度看,五星酒店走出大堂摆摊,不单是被迫自救,也蕴含着主动转型的探索意义。


然而,高星酒店“放下身段”真的能带来实际效益吗?目前来看,这种尝试更多是象征意义,大于经济意义。消费者的反响虽然普遍正面,不少人觉得“五星大厨”的手艺物美价廉、愿意捧场。


但从酒店自身收益考量,外摆摊位收益有限且良莠不齐。据媒体调查,不同酒店的摆摊业绩差异很大:有的酒店经理对镜头透露一天流水可达3万元,比如郑州某五星酒店下午5点出摊、37分钟售罄,一天卖出3万元的盒饭和卤味;但也有酒店坦言日均营业额只有一两千元。



即便像郑州这家号称日入三万的酒店,总经理也承认那只是“纯地摊营业额”,并未扣除人力、食材等成本。


究竟摆摊能赚多少钱、净利润几何,几乎没有酒店愿意透露。毕竟,相较路边小摊,五星酒店摆摊的人力成本、食材标准依然很高,厨师、服务人员穿戴整齐上街头,本钱就比普通小贩大得多。一位酒店高管坦言,如果酒店没有很强的供应链和成本管控优势,靠卖10块钱一份的菜肴很难真正增加利润。

 

换言之,不少酒店摆摊可能只是增加一些现金流入,却无法覆盖酒店高昂的固定成本。这种“增收不增利”的隐忧,令理性的业内人士对摆摊模式的可持续性存疑。


荒唐之处与不可持续性:高星酒店“放下身段”背后的焦虑

 

表面上看,五星级酒店摆摊卖包子、卖卤味,是近年餐饮市场上一道颇具戏剧性的风景。然而冷静分析,这种现象背后折射出的恰是一种行业性的结构焦虑,甚至可以说是一种荒唐而不可持续的自我矮化行为。


高端酒店以“摆地摊”方式求生,无论对其品牌形象、盈利模式还是行业定位,都带来了不小的冲击和反思。


首先,高端品牌形象受损,定位模糊。五星酒店之所以能够制定高房价、高菜价,靠的是多年积淀的品牌价值和服务溢价。一旦酒店管理者亲手端着路边摊的烟火气拉近与大众距离,也等于亲手打碎了自己“高大上”的形象壁垒。


有酒店经理在被质疑摆摊有损五星招牌时反问:“面子值多少钱?”。此话固然直率,但值得警惕——当五星酒店自己都不在乎“面子”,消费者自然也不会再为你的品牌溢价买单。



酒店摆摊所售卖的多为低价菜品,这可能重塑消费者心智中对该酒店餐饮价值的认知。那些冲着便宜商品而来的顾客,未必能转化为酒店堂食的忠实客源,反而可能因为习惯了酒店提供的廉价选项,今后更难接受其高价菜单,长期看削弱了酒店的高端形象。一旦“自降身价”,高星酒店如何再吸引高端客户回归?这是每一家参与摆摊的酒店都无法回避的品牌难题。


其次,盈利模式冲击:增量不增利,难以为继。前文提及,从财务角度看,五星酒店摆摊多数难有可观利润,仅能聊胜于无地增加一点营业收入。

 

但酒店摆摊背后的机会成本往往被忽视:酒店将厨师、人力从本职工作中抽调出来摆摊,如果只是赚“辛苦钱”,还不如集中精力提升店内主营业务的服务和品质。

 

更何况,酒店户外摆摊还面临卫生、安全等方面的监管要求,与五星级标准流程存在冲突。一些酒店在街边现炒现卖,环境和设施简陋,难免影响食品品质和卫生水准,要维持五星级水准的出品和服务并不容易。


长远来看,高星酒店摆摊并非可复制的标准化盈利模式。它无法像连锁快餐那样规模化扩张,一家五星酒店能辐射的周边客源有限,摆摊收入很难承担起酒店庞大的运营开支。


更重要的是,一旦经济环境回暖或政策环境变化,这种非常时期的权宜之计随时可能失去存在的必要。许多业内人士认为,酒店摆摊只是暂时性的应急表象,等“风头”过了,酒店还是要回归主营业务本质。指望靠摆摊长期支撑五星酒店的盈利,无异于缘木求鱼。

 

再次,从行业定位来看,五星酒店摆摊暴露出高端酒店集体焦虑和转型迷茫。当豪华酒店纷纷涌向马路边同小吃摊贩争利,这本身就是一种行业退化的荒诞写照。高端酒店原本代表着品质和品位,引领的是服务和体验的标杆。


如今却放下身段卖起平价外卖,这种“降维打击”恰恰说明高星酒店对自身未来缺乏信心和清晰战略,只能追逐眼前的小利、迎合一时的市场噱头。


这种结构性的焦虑源自行业深层挑战:当主要客户群和消费场景发生巨变,酒店过去赖以生存的发展模式走到了尽头,却一时找不到新的增长点,只能用一些象征性动作来缓解压力。摆摊、卖盲盒、做平价团购……这些举措固然体现了企业求生的努力,但背后隐藏的是对中长期出路的茫然。

 

正如红餐产业研究院调查所揭示的那样,在经济放缓的大环境中,越来越多消费者开始“精打细算”过日子,不再为面子和档次买单。高星酒店寄望昔日的高价高回报已不现实,唯有从商业模式上进行彻底革新,才能摆脱这种深层焦虑。


最后,我们需要思考:五星级酒店摆摊究竟是作秀还是真悲哀?也许二者皆有。不可否认,一些酒店的外摆多少带有市场公关和炒作意味,通过制造反差来吸引流量,这在短期内确实为酒店赢得了关注度和客流。


但当一个行业的顶尖玩家都不得不以如此极端的方式来博取眼球时,这本身就透出几分悲凉。堂堂五星酒店沦落到街头叫卖,听起来有些荒唐,却折射现实之无奈。


对于整个高端酒店业而言,这并非长久之计,而更像是一次被迫参与的集体实验。正如有评论指出的:五星酒店摆摊是一场“被迫的实验”,但只要能活下来,就没有白折腾。


这话道出了现阶段酒店人的心声。然而,活下来之后又该何去何从?如何在不损害品牌核心价值的前提下实现转型创收?如何走出低价竞争的泥潭,找到可持续的新模式?这些问题仍然悬而未决,却已经迫在眉睫。


高星级酒店摆摊一事表面热闹,实则反映出行业深层的痛点与焦虑。它既是市场萧条下的非常举措,也是对高端酒店传统运营模式的一记警钟。


与其将其视作一场作秀,不如承认其中蕴含的悲哀和警示:曾经高高在上的五星酒店,只有真正直面自身存在的结构性问题,在“高端+大众”两条腿上重新站稳,才能走出摆摊卖盒饭的尴尬,迎来新的生机。


毕竟,弯腰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弯腰之后再也直不起身来。高端酒店业唯有痛定思痛,创新求变,方能摆脱作秀式自救的怪圈,在新的市场环境中找回属于自己的定位和尊严。




免责声明:指点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文章仅是作者个人观点,不应作为投资依据。读者应详细了解所有相关投资风险,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部分文章是网络作者投稿发布,版权归投稿作者所有。作者应对文章及图片的真实性及版权负责。一旦因此引发版权纠纷,权利人提出异议,指点网将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删除相应内容。侵权责任由投稿者自行承担,如由此造成指点网损失,投稿者应承担赔偿责任。如对本文有任何异议,请联系我们135-3041-8755。




    有间医疗
    有间写字楼
    有间工厂
    有间土地
    有间商铺
    酒店交易网
免责声明:
本网站信息由网站用户提供,其内容和图片的真实性、合法性、版权由信息提供者负责,最终以政府部门登记备案的信息为准。本网站信息凡涉及面积单位均为建筑面积,本网站不声明或保证内容之正确性和可靠性,租赁或购买该物业时,请谨慎核查。
郑重提示:
请您在签订合同之前,切勿支付任何形式的费用,以免上当受骗。